景區篇
(一)普陀山
★簡介
普陀山雄峙於杭州灣以東煙波浩渺的蓮花洋中,形似蒼龍臥海,與天下有名漁港沈家門隔海相望,是中國釋教四台甫山之一,奇麗的天然景觀與悠長的釋教文化融匯一路,成為了名揚中外的“海天佛國”、“南海聖境”。 普陀山不但各處佛蹤,還具有作為海濱都會的最大特點:沙岸和海鮮,島上具有千步沙和百步沙兩片沙岸,沙岸邊旅店和海鮮酒家雲集,佛國海濱的體驗非常奇特。“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奇異、神聖、秘密成為馳名中外的旅行天堂。
★汗青 據史乘記錄,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秦安其生、漢梅子真、晉葛雅川,都曾來山修煉。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主要構成部門,早在唐朝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度來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汗青遺址,傳播著韓國民族豪傑張保臯等業績。 自觀音道場首創以來,旅行攬勝者接踵而來。宋陸遊、等歷代名流,都前後爬山遊歷。歷朝名流雅士、文人詩人,或吟唱,或賦詩,留下了大批名貴的詩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事跡極其豐富。 新中國歷任中心引導人也都親身到臨普陀山觀察、指點事情。五朝恩寵,千年興革,佛國香火,由是壯盛,赫赫申明,播送遠揚。
★文化 普陀山是天下有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運動可溯於秦,山上原始玄門、神仙煉丹遺址到處可覓。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到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巨匠從五台山請觀音像搭船返國,舟至蓮花洋,觸礁,認為觀音不願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遂“不願去觀音”。後閱歷代興修,廟宇林立。壯盛時代,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每一年陰歷仲春十九觀音生日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玄月十九觀音落發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光輝、卷煙燎繞;誦經禮佛,焚膏繼晷,其盛況使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連綿千余年的佛事運動,使普陀山這方人傑地靈之凈土,積澱了深摯的釋教文化秘聞。觀音大士結緣四海,“大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崇奉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崇奉”。
★重要景區
普陀山的重要景區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及慧濟禪寺,普陀標記為南海觀音大銅像。使人立足張望、超塵脫俗、漸近禪境、流連忘返的另有天然景觀和寺院相聯合的西天景點,特別是紫竹林景致區,包含紫竹林禪院、不願去觀音院、南海觀音立佛等六個景致點,以上景區是普陀山的精髓地點。每到夏季光降,來山避暑的旅客紛紜集合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長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1.南海觀音:普陀山地標性修建,遠遠即可望到,範圍巨大壯觀。
☆基座內有觀音堂,展現了500種分歧邊幅的觀音菩薩。
33米高南海觀音即普陀山南海觀世音立像,座落於釋教聖地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東真個雙峰山之上,範圍巨大,是普陀山的地標性修建,遠了望去即可以看到。全部立像由金銅鑄成,在陽光照射之下既閃爍又顯得寧靜低調。
觀音立像通高33米,個中佛像高18米,蓮花台2米,立像的台基13米,再加之台基下的小山,顯得立像巍峨壯觀。立像全部由銅鑄成,個中觀音臉部處應用了13斤黃金鑄成,每有陽光時閃爍醒目。旅客可以參拜,也能夠觀光、合影。
南海觀音立佛下是禮佛廣場,廣場上有一座香爐,約4-5米,傳說摸一下香爐即可以消災得福,以是香爐在旅客們日復一日的撫摩下也變得滑膩發光。廣場的南側有四大天王的石像,高約3.9米,英武嚴正。
南海觀音立像基座內有兩層,第一層是好事廳,內裏的銅柱上有20幅與觀音菩薩傳說相幹的畫像,另有4幅木刻的壁畫,值得觀光。二層的觀音堂裏則供奉著500尊各具妙相的紫銅觀音像,可以逐一比較觀光,形態各別。
普陀山島上有旅行中巴車,相稱於公交車,票價每次5-10元不等,可以乘坐1號線到“紫竹林”下車,步輦兒即至。
2.普濟寺:普濟禪寺又叫前寺,座落在白西嶽南、靈鷲峰下,是供奉觀音的主剎。 全寺占地37019平方米,修建總面積15289平方米,是天下重點廟宇,也是島上第一大寺。寺內有大光滑油滑殿、天王殿、藏經樓等,殿、堂、樓、軒總計357間。大光滑油滑殿是全寺主殿,人稱“活大殿”,供奉著高8.8米的毗盧觀音。普濟禪寺與法雨禪寺、慧濟禪寺並稱為普陀山三大禪寺。
普濟禪寺的前身為不願去觀音院,創立於唐鹹通年間,後宋神宗於1080年將其更名為“寶陀觀音寺”,專供觀音菩薩,香火始盛。到南宋嘉定年間,禦賜“光滑油滑寶殿”匾額,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 厥後明初朱元璋實施海禁毀寺,直到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朝廷撥款重修,並賜額敕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使普濟寺成為其時江南範圍最大的廟宇。清康熙年間,遭荷蘭殖民侵犯者蹂躪,廟宇被搶掠一空。1689年海域停息後,康熙下旨從新補葺、擴展範圍,至雍正九年(1731年)時根本完成,如今的大部門修建都是這時代完成的。抗日戰斗後,廟宇冷落衰落;“文革”時代佛像盡毀,僧侶被解散。1979年開端周全修回復復興貌,重築了毗盧觀音等佛像和樓閣,構成了如今的範圍。
3.法雨禪寺:法雨禪寺又稱後寺,在普陀山白華頂左、光熙峰下,距普濟寺2.8千米,為普陀三大寺之一。創立於明萬歷八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代廷又賜金修寺,補葺大殿,並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又連續制作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剎。 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現存殿宇294間,依山取勢,排列六層台基上。入廟門挨次進級,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後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又後挨次為觀音殿、禦碑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住持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鐫刻非常精細活潑,九龍殿內的九龍藻井及部門琉璃瓦從南京明朝宮殿拆遷而來,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
整座寺廟巨大高遠,氣候超常;不遠處的千步金沙空闊痛快酣暢,波浪聲晝夜轟鳴;北宋王安石曾贊之“樹色秋擎書,鐘聲浪答回”。
4.慧濟禪寺: 普陀山三大寺廟之一,參拜釋迦牟尼佛像,在觀音堂上香求子。徒步或乘坐纜車上山,看雲霧圍繞山腰,在佛頂山上旁觀日出和日落。
慧濟寺處於普陀山最高處佛頂山上,因處於佛頂山中央谷地,又稱佛頂山寺,普濟寺和法雨寺一路,並稱為普陀山三大寺。這裏天天都邑有許多忠誠的信徒前來參拜,寺內大雄寶殿裏的釋迦牟尼佛像是眾人參拜至多的,而這裏最有名的便是觀音堂裏的註生娘娘,聽說是全寺最靈的送子觀音,是以天天也有許多人來求子,聽說異常之靈驗。別的,因為地處山頂,是以寺廟火線的一塊平台也是欣賞日出和日落的絕佳所在。
慧濟寺修建別開生面,依山而建,橫向分列,殿堂寬闊絢麗,廟宇深藏於叢林當中,以安靜著稱。整座寺廟內有4座殿、7座堂、5座閣樓和庫房等,共145間。該寺結構因山制宜,天王殿後,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住持室等都在統一條平行線上,與上下配房相擁,很有浙東園林修建風韻。
假如你體力好可以選取徒步爬山,沿著黃墻夾道的嵌有蓮花的石板道上步輦兒上來,一起可以看到許多忠誠的信徒在那邊三拜九叩,口中念念有詞。固然你也能夠選取索道上山,發起可以只買單程上山的車票,由於下山的路較輕松,沿著香雲路一起走下來便是法雨寺,沿途還能看到“海天佛國”的偉大巖石,氣象好的時刻能看到雲霧圍繞山腰。
旅遊慧濟寺,你可以在蓮花池、“佛頂頂佛”墻、“同登彼岸”石碑等幾個小景觀處攝影紀念,其他就屬大雄寶殿和觀音殿香火最為興旺。與普陀山別的廟宇分歧,主殿大雄寶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像,雙方侍立門生阿難與迦葉。大殿兩廂各塑有10尊泥像,是釋教傳說中的“二十諸天”。大雄寶殿屋頂全用分歧色彩的琉璃瓦蓋成,假如是坐纜車上山,在陽光下據說還能看到“佛光普照”的富麗景觀。
在大雄寶殿的左手邊便是觀音堂,堂內搜集了依據歷代畫家所繪觀音像而鐫的石刻觀音,是普陀山宗教藝術的精髓之一。固然這裏也是許多來普陀山求子的人必拜之地,據說拜一拜一樣平常隔年必定會有孩子。在這裏燒香心要誠,三註香足以,可以多帶點零錢捐一些香火錢。殿內嚴禁鼓噪、抽煙、拍攝及點香燭。假如欲望實現了發起假如有時光的話照樣來還願。
拜完了佛可以去慧濟寺後門看一看“普陀鵝耳櫪”,這棵樹是200多年前由緬甸和尚到普陀山朝拜時帶來的,今朝列為國度二級樹種,也是許多旅客會來欣賞的景觀。
因為普陀山景點內售賣的食物價錢都很高,是以發起自帶一些飲料和面包,大概你也能夠選取在寺廟內吃齋飯,一樣平常午餐時光為10:30-11:00上下,達到寺廟以後可以先去齋堂門口購置餐券,花十幾塊錢吃一頓齋飯,經濟實惠,別有一種風韻。
交通
慧濟寺處於普陀山最高的山嶽佛頂山上,假如體力好可以選取徒步爬山,固然你也能夠選取索道上山。在普陀山船埠的客運站搭乘景點公交2號線到盡頭站“索道站”下車,轉乘索道上山即到,索道來回票價50元,單程價各為35元。索道開放時光為7:00-16:00。70周歲以上老年人憑本人身份證乘座索道可以得到半價優惠。
別的,另有一種達到方法便是從後寺法雨寺後門沿香雲路拾級而上約45分鐘到山頂。
5. 千步沙沙岸:千步沙在普陀山東海岸。自幾寶嶺北麓至望海亭下一片沙岸,長約1750米,稱千步沙,為普陀山上最大的沙岸。
沙面寬敞平緩,沙質柔嫩細凈,北端有一巨石植根沙間,水落則石出,上書“聽潮”二字,均出自吳興字畫家王震手筆。向上有石階通往望海亭。登亭遠眺,漫漫瀚海無邊無際。 今朝,千步沙已開拓了海濱浴場和海上文娛中間。 千步沙南起旭日洞,北接法雨寺,橫亙1500米,沙質純凈細滑。
6.紫竹林:紫竹林處於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對波光瀲灩的蓮花洋,與洛迦山隔海相望。 山中巖石呈紫赤色,剖視可見柏樹葉、竹葉狀斑紋、因稱紫竹石。後人也在此栽有紫竹。 據歷代山誌記錄,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奉觀音像返國,船經普陀洋面受阻,認為菩薩不肯東去,便泊岸留下佛像,由張姓住民供奉,稱為“不願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觀音院前有潮音洞。紫竹林旁有光亮池,南有觀音眺,對岸可見洛迦山島。 紫竹林庵火線是一片遼闊的岬谷,海天一色,是攬勝朝拜者必到的地方。
7.不願去觀音院:“觀音過此不願去,海上神山湧普陀。樓閣高下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雲和島嶼青未了,梵雜風潮音更多。第一人世清凈土,欲尋真歇竟若何。”
不願去觀音院,處於紫竹林,紫竹林是觀音修道之處。在潮音洞旁,有一堵黃色矮墻圍著三間樸素的佛堂,佛堂中長年卷煙圍繞,這便是不願去觀音院。
唐鹹通年間,日本和尚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佛返國,路過蓮花洋,觸礁受阻,由潮音洞旁登陸,在本地張姓住民室廬供奉,就稱“不願去觀音院”內裏供奉的是九頭觀音像,代表無尚的聰明。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
現在古庵早廢,1980年在舊址重修,2001年再次擴建。院前有大士橋、淡淡亭、光亮池、抗倭石刻、潮音洞,組成院、亭、橋、池、碑、洞一組精細景區。
現殿內供仿唐式十一壁觀音像,廟宇西側築"三十三觀音靈場"長廊,內塑日本33座供奉觀音的廟宇主尊。
8.百步沙海濱浴場:百步沙處於多浮屠東約百多米處海邊,南北長600多米,器械寬200余米。與旭日洞北的千步沙相對於應,故名百步沙,又叫塔前沙。這裏有可容納旅客3000-5000人的海濱浴場,是夏日海邊泅水的好處所。
百步沙前,海疆廣闊,海灘寬闊而平展。沙岸中央有一小坡延長海中,坡岡上築有一嬌小玲瓏的亭子,名師石亭,它與北端六觀亭,是供遊人觀日出、聆潮音、沐海風的佳地。夏季夜晚,此地更是海風習習,冷氣襲人,旅客也多來此漫步納涼。
百步沙沙質純凈、灘形幽美,因為灘面較窄,受潮水和方位的影響,大海在這裏也顯得非分特別溫柔。清杭州人胡紹家《百步沙》詩雲:“太子塔前沙,臨風散似霞。至今卷石在,不見惹微瑕。
9.多浮屠:佛塔處於海印池南端,是一座高18米的五層方塔,雙層塔座,三層塔身,有台無檐,全由太湖美石砌成。 浮屠系元朝元統年間由山僧孚中禪師募資改建,並獲得太子宣讓王等江南諸藩王贊助,還在塔旁制作了太子塔院,以是又稱太子塔。1919年,印光法師與方丈了余、了清等請無為居士陳性良捐獻補修,構成如今的造型。 上三層四面均鑿龕雕佛,造型新奇,氣韻高古,特別是第三層周圍的觀音三十二應身小像,神誌平和凝重,給人以親熱莊重之感,其奇特的寶篋印式造型為天下罕有。 佛像的配景為十八羅漢,每一個羅漢神誌各別,維妙維肖,每層石台置石欄,石欄柱端刻有保衛天神、獅子蓮花等圖案。石塔底層基座平台較寬,頂層四角飾有蕉葉山花,周圍欄下雕有四個龍頭,張口作吐水狀,雨天水從龍口流溢,如龍垂涎。 淩晨時分,日出海上,站在塔院中聞聽普濟寺傳來的婉轉鐘聲和百步沙海灘的彭湃潮響,兩聲互響應和,蕩漾氣量氣度,使人神清不已,故得“浮屠聞鐘”之雋譽。 塔院內另有諸多事跡、題刻,康有為到普陀山時曾在塔院內假山石上留題“海山第一”四字。在浮屠內還曾發明了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聊城禦史傅光宅所撰、余姚俞近旸所書的《普陀山太子塔下藏零牙誌》。
10.西天景點:千年古樟→梅福庵→心字石→觀音說法台→磐陀石→西天臥牛→二龜聽法石→觀音古洞
☆在本來的普慧庵(也便是如今普陀山調理院)門外,有一顆樹齡逾千年的古樟樹,這便是普陀山著名的“千年古樟”。它歷經千年的滄桑變更,至今仍茂盛蓊郁,枝葉如蓋。假如你來到它的今朝,就會發明它的枝幹上掛著很多赤色的條帶,本來這都是故意之工資祈福而敬上的,現在,來普陀山的古樟下祈福,已成了一種文化和風俗,吸引著來自各地的有緣人。
☆從西天門上行,穿過一段落間石板通道,即到梅福庵。此庵因西漢壽春人,曾任南昌尉,後棄官遊歷江湖,暮年來到普陀山居洞煉丹後,死於洞中,山民為懷念他,取山名梅,並建此梅福庵。梅福庵範圍不大,但大殿金碧光輝,大殿東後側的靈佑洞即昔時梅福煉丹洞,洞中山泉清亮見底,含多種礦物資,人稱"仙水",遊人到此多一飲為快。
☆處於西天門下石坡上,沿西天香道而上,心字石是第一景。
此石平整滑膩,石上鏤刻一偉大的“心”字,字高5米,寬7米,心”字的中間一點可坐八九人,全部字可容百人打座,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筆墨。筆跡蒼勁有力。此字刻於何年、出於何人手跡無從覆按,但最少清朝曩昔就已有此石刻。象如許偉大的筆墨石刻,在天下也實屬罕有。
“心”在釋教中泛指統統精力征象。心字石不遠處有蛇頭巖,民間傳說“佛試蛇心”即出典於此。
☆觀音說法台,本日的普陀山,是參佛的聖地,山上具有很多庵和寺,兩處之間經常走幾分鐘便能抵達,但是良久良久曩昔的普陀山上,但是連一間茅草庵都沒有,觀音菩薩只好夜夜坐在一塊長約30米的鼓狀大石上宣說大慈悲法。這便是本日鵠立在普陀山西南岸的說法台。
當時候飛禽走獸和東海裏的水族,都趕來諦聽觀音的說法講經。這又引出了好些到處頌揚的傳說:東海龍王對此大惑不解,派出二龜前來刺探,二龜聽得著迷忘了歸期,厥後便化為頑石,另有只那遠道而來終極也化為頑石的牛,傳說結成的諧趣的果,便是說法台眼前的二龜聽法石和青牛石了。
☆磐陀石:梅福庵西行不遠便見磐陀石。磐陀石由左右兩石相累而成,下石一塊巨石底闊上尖,周廣余米,中央凸來由將上石托住,曰“磐”;上石2.7米,寬近7米,上寬下窄,呈菱形,曰“陀”。左右石連接處間隙如線,似連似斷,好象上石懸空掛鄙人石之上。“疑天外飛來,似神手棄捐”是對磐陀石最相稱的描寫。
相傳曾有人牽線割過兩石交代的地方,由此證實二石並未相接,但今人有試下者卻都沒有勝利過。(一說為每逢大年月朔的零時,上石就會漂泊而起,用一根很細的絲線即可以橫割而過。) 磐陀石險如滾卵,頂端卻平穩如磐,可容30人在上嬉戲遊玩。石上鑿有石階,可緣梯而上到石頂。
石上有明萬積年間抗倭將軍侯繼高題寫的“磐陀石”三個筆力遒健、勢如飛天的大字,最使人驚異的是“石”字上多了一點,聽說侯將軍題字時,大石上下擺動,風雨飄搖,因而他在石字上加了一點,磐陀石便穩妥當本地牢固住了。
別的另有“金剛寶石”、“通達”、“世界第一石”、“大士說法處”等題刻。薄暮時分登頂旅遊,環眺山海,還可觀賞“磐陀落日”的絢麗景觀。
☆西天臥牛:說法台邊上有一石,叫青牛石。這石頭自土中隆起,一端細圓,一端粗胖,酷似一頭趴在水中消暑的水牛。
相傳昔時此牛也遠道而來,聽菩薩說法,因步緩遲到,自發慚愧,無顏面臨菩薩,遂化為頑石。
☆二龜聽法石:處於磐陀石西,五十三參石下真個巖崖上。一塊巨石上,附著兩塊酷似烏龜的巖石,一只展肢伸腳,似往上爬;一只踞於巖頂,轉頭相望,恍如正召喚後者趕快跟上。二龜形態真切,維妙維肖,使人叫絕。
相傳兩龜受龍王之命前來打聽觀音菩薩說法,只因聽得入了 迷,忘了歸期,被觀音菩薩釀成了石頭。也有傳說,兩龜原為一雌一雄,因塵緣未絕,在聽法時眉來眼去,睥睨傳情,以是被罰作石龜,給修行不誠者作戒。
在二龜聽法石上端有五十三參石,大者側立百尺,小者相累若卵,縱橫拱峙,參錯誤列,不但生態各別,並且移步變形,使人有望而生一發千鈞之感。跟著晨昏晴雨的瓜代和曉霧暮靄的幻化,這群奇譎的山巖,也會出現出濃淡分歧的色相。
☆觀音古洞:觀音洞在普陀山梅嶺西麓。洞似一大型石室,自然天生,洞內有一石柱懸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觀音像。長年香火圍繞,遊人香客接踵而來。
洞旁建一庵,明萬積年間為茅篷,清康熙年間成庵宇,道光、光緒、宣統年間又連續興修,1983年,大殿內由浙江美術學院雕成觀音坐像一尊,眼光慈愛,妙相肅靜。
洞後古樹成蔭,巨石層疊,上書“大士重現”四個大字。
11梵音洞:從法雨寺經飛沙嶴,過祥慧庵,即為普陀最東部的青壘山。在青壘山東南端有一自然洞穴,高約60米,縱深約50米,絕壁危峻,雙方絕壁組成一門,中央嵌一塊巨巖,恍如巨蚌銜珠。在普陀山浩瀚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氣概和峻峭危壁,為其他洞所莫及。 洞前架有石台,台上建有雙層瞻聖閣,前可觀海,後可望洞,相傳為觀音大士顯聖處。浪潮入洞,拍崖濤聲如龍吟虎嘯,是梵音洞觀潮絕佳處。。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禦書“梵音洞”額賜掛於此處。 梵音洞洞壁峻峭,石劈如門,高約60米,縱深約50米,中飛掛一自然石橋,上建有觀佛閣,前可望海,後可見
洞內深幽,在陽光浪潮感化下,洞內巖石各顯奇形變化多端。普陀十二名勝之一的“天門清梵”便是指梵音洞的秀麗風景。
梵音洞瞻聖閣供奉的是千手觀音。菩薩除兩手兩腳外,上下各有二十手,手中各生一眼。四十手、四十眼再乘以“二十五有”而得出千手千眼,表現有普渡統統眾生的無窮法力。普陀山供奉千手觀音的另有法雨寺禦碑殿、紫竹林大悲殿及洛迦山光滑油滑禪院等。
12寶陀講寺:寶陀講寺是1999年新建的寺廟,因其巨大的範圍與肅靜的氣概,被以為是普陀山的第四大寺。
寶陀講寺的中軸線主體修建如鐘鼓樓、天王殿、大光滑油滑殿、大課堂和大寶閣樓等,采取的是北方明清宮庭式修建作風,嚴謹中透著弗成侵占的威嚴;器械雙側修建如住持院、庫房和僧寮,采取的是采取南邊古修建作風,為這神聖之地增加了多少親柔順約的氣味。
寶陀講寺重要用於講經弘法,主殿光滑油滑寶殿內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與普門萬佛浮屠遙遙相望。浮屠采取八角重檐樓閣式制作,塔分九層十二檐,塔內供奉十種造型的觀音菩薩聖像一萬尊,浮屠頂端滑膩的藍色琉璃瓦,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真如同佛光普照。 通往浮屠的台階,以大理石鋪就,雕欄扶手由漢白玉大理石鑄成,盡顯肅靜大氣,舉目遠眺,雙側綠樹相擁,步步登高,面前只見祥雲繞山谷,耳畔只聞海濤傳梵音,這就來到那泛光的浮屠,忠誠向菩薩乞求心靈的安慰。
13.楊枝禪林:佛香整天圍繞的普陀山,不但有法雨寺、普濟寺和慧濟寺這幾大被以為是最靈驗祈福地的大寺,也有一些清凈的小寺廟,好比這座楊枝禪院。與普陀山幾大寺廟分歧,楊枝禪院裏只有寥寥幾束香火,除埋頭修行的老衲和老香客,楊枝禪院裏再沒他人。廟宇裏安安悄悄,到處逛逛,再急躁的心都能逐漸寧靜下來。
禪寺存有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的楊枝觀音碑。碑高2.34米、寬1.2米,碑上刻著唐朝仕女形象的觀世音菩薩,菩薩頭戴珠冠,身披錦袍,右手執楊枝,左手托凈瓶,既威嚴又慈愛。 這是明朝萬積年間依據唐初有名畫家閻立本所繪楊枝觀音像拓本而刻成的,閻立本的傳世作品原來就寥若晨星,佛像更是僅此一帖,堪稱凡間難求的希世珍品。碑上刻著的“普陀佛像,摹自閻公,臨時妙墨,百代欽崇”說的恰是此事。觀音碑被刻成以後,人們建了一個庵來供奉,起名曰觀音庵,也便是本日的楊枝禪院。300多年光陰荏苒,觀音庵(楊枝禪院)幾經廢興,觀音碑一向被異常小心地保存至今。
請從觀音的左手邊逐步走到右手邊,你將會發明觀音的雙足會隨著你的眼睛轉,百試不爽!是光芒的錯覺,是鐫刻手段而至,亦或是沒法言說的緣故原由,謎底實在就在你內心。
13.善財洞:善財洞在普陀山的東北部,和梵音洞是統一個景點。善財洞供奉善財孺子。因有招財進寶之意,福建香客和東南亞華僑香客,皆要到善財洞求財。如今各地旅客都邑到善財洞求財。
古洞兩面對海,庵後更加陡坡碧海,松阜升沉。前有青山為屏,桃紅柳綠。洞前靜立,細聞浪潮聲至,遠近喧嘩皆無。說是洞,實在非洞,是一條深約1.5米,寬約4米的石縫,頂覆巨石,平整如蓋。
|